2024-12-29

你的头像是给谁看

 


我用过很多年汉尼拔医生的头像,就是电影《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莱克特医生(Dr. Hannibal Lecter),以至于他的扮演者安东尼·霍普金斯后来一旦得了任何奖项,很多网络旧识就会跑来祝贺我。

在使用这个头像的年月里,我遭受过无数次读者投诉,说是这个头像让他们感觉毛骨悚然,要求我换​一个正常人能够接受的头像。这样投诉了十多二十年之后,因为在《得到》开课需要提供自己的大头照,继续用霍普金斯的脸显然不行,我这才换上了熊猫头的头像---那是我在某个冬天拜访艺术家赵半狄的时候,​套上他著名的熊猫头拍摄的照片。

差不多也是在同一时间,我也启用了另外一个头像,来自日本动漫的齐木楠雄,粉色头发的高冷帅哥。从此清静,再也没有任何投诉。


就我的本心而言,我更喜欢​汉尼拔医生。在我有生以来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比他更特别,更让我印象深刻,​更能更吸引我。可以这么说,这个人物形象一度是我内在人格的投射,就是我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生中的艰难时刻,我甚至会​去想:如果是汉尼拔医生,他会怎么做,怎么选择,怎样从牢笼中逃脱?

但是我又活在人群之中,有些时候不仅仅是生活,而且是服务于一群人。我不可能逐一向他们解释我欣赏和喜爱汉尼拔医生的原因,更不可能说服他们放弃恐惧转而欣赏​汉尼拔医生的魅力。我做不到,而且每次我那么做的时候,只会增强人们​对我是个变态的认知,越发增加了恐惧和排斥。

我顶着投诉和咒骂十几二十年,继续用这个头像,​是因为我相信人们迟早会习惯,迟早会接受。一部分人的确如此,​然而新来的人依旧投诉,像是个无穷无尽的麻烦。我有过预测---当最后一个看过《沉默的羔羊》的观众死去,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角色和他背后的故事,那么这个头像就终于可以成为一枚普通头像​,甚至还有点平淡无奇。

​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因为在漫长的对抗之后我想明白了一件事: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接受他​想让人们接受的那个自己。无论我强调多少遍自己是只猫,如果大家认定我是一条狗,那么他们​就会认为我是一条狗,​我亲自拿下 100 只耗子都没有任何用处,那​恰好证明了我是一条多管闲事的狗。

既然我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我的认知之间永远存在冲突,​这件事应该怎么解决?于是,我重新​思考了一下我的头像的定位。

以前我认为它就是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就代表了我,就像是我的衣服,我的手机一样,所以根本动不得,动它就是动我,投诉它就是投诉我​,审美问题就变成了我和读者之间的私人恩怨。后来我的自我开始回缩,于是我就不那么看了,换了一种新​思路:

我的头像就像是我的手机号、微信号一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方便别人识别我,找到我。至于说头像上面附着的所谓个性,所谓特别,所谓审美,都是一种我个人的内心渴求,渴望他人以我希望的方式接受我,理解我,欣赏我,然而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些东西,他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小方块图片,​就此顺利找到我。

在这基本功能之上,会有一点点审美,但是也极为朴素​:喜欢和不喜欢。人们喜欢悦目的,可爱的,规整的,便于识别的图形,人们喜欢这些图案背后和某个可爱的、亲善的、无害的、好笑的、易于接受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他们就会厌恶和排斥。简单说,越是特别,越是个性,越是复杂,可能​激发起来的反感就越多。越是通俗,越是大众,越是简单,​也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那么,熊猫头就熊猫头,齐木楠雄就齐木楠雄,我的个性,我的审美偏好不需要用到一个特定的头像,也不需要去所谓「表达」好让人们知道​。人们知道或者不知道,接受或者不接受,理解不理解,欣赏不欣赏,​根本不影响这一点。他们喜欢可亲可爱的​头像,那我就给他们一个好了​。这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能轻易地识别出我来且看了不反感,于是大家相安无事。​

因为需要他人认可的个性就不是个性,需要他人认可的​审美就不是审美,需要附着在什么东西上的自我也​不是自我。都是表演性的,镀膜性的,​纯工业塑料的,圣诞树上闪闪发光的球,春联斗方上闪闪放亮​的金粉。

个性留给自己就好,​自我自己保管就好,不需要第二个人知道,不需要第二个人承认。相反的,在人群中暴露出来,很容易招致主动攻击,因为人性就是如此,总是想排除异己,​总是想整齐划一,以自己作为尺子衡量一切。大多数时候,人们相亲相爱的唯一理由,只是因为相互还不足够近,​否则一旦看到对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就有了动手的理由。

头像就是给别人看的,方便别人的,上面没有我的个性,没有我的审美,​没有我的自我,就是张图片而已---这就是我现在的看法。所以,我不用我喜欢的图片作为头像,​因为我的喜欢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也不会频繁更换头像,因为我不想麻烦别人每次找我的时候要多花时间--但也别太方便,我同样不想别人每次都能​很快找到我,找不到我也许就那么过去了,没有因也就没有果。

用熊猫头或者齐木楠雄作为头像,是因为我喜欢吗?​一点都不,其实我一点都不在乎,因为它们是给别人用的东西,​我哪里需要费心费力去精挑细选?我又哪里来那么多自我,可以连一张正方形图片上​都能涂满?



------


2024-12-28

归来依然是盖碗

 


经过一年多的比较研究,我现在慎重地向各位提交我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人泡茶,还是得用盖碗。
什么紫砂壶,什么飘逸杯,什么这泥那窑口,什么这建盏那天目,瓶瓶罐罐,叮呤当啷用下来,​还是盖碗最好用,没有之一。而为了得到这个简单至极的答案,​我之前绕了很多弯路,付出了许多毫无必要的代价。
虽然在入手盖碗之前我就有多预感---动物越老,预感的能力也就越强---但是我依然没有充分估计到盖碗所带给我的​冲击。我桌子上有各种紫砂壶,柿圆、仿鼓、掇枝、井栏、西施等等等等。还有一堆不同材质,不同烧制方法的茶盏和茶壶,玻璃、陶瓷、​金属等等等等。盖碗一入手,我就觉得它们索然无味​,造型和材质上的变化毫无意义。
盖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意味着缩减到不能再缩减,一盖,一杯,一托,再没有了。而那么简单的造型和组成,已经充分考虑过​所有使用的可能​:为了防止倒茶时烫手,杯沿​高挑外翻​,盖钮耸起。我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沿口倒茶,也可以用手掌​包住杯身饮茶暖手。为了方便放置杯盖,​甚至还专门做了研磨。盖下去​气密性很好,便于泡茶。拿起来斜挂沿口,杯盖就那么稳稳当当挂住,甚至还可以拧动杯纽,让它在杯沿上原地​旋转起来。这种细致的做工,甚至连茶滤都帮你省掉了---
把杯盖和杯身错开一点点,那个狭窄的缝隙就可以出汤,茶叶都留在了杯中。至于说太细微的茶渣茶末,​本身大部分茶滤也阻拦不了,​就更不用苛求盖碗了。我倒完一杯茶,回味着指尖残留的温度和手感,忍不住用《指环王》​的台词赞美道:「一杯胜千壶,一杯御万盏」​。又忍不住引用南宋禅师大慧宗杲的话来形容​说:「我有寸铁,便可杀人」​。
心潮汹涌,心念如电,​盖碗又让我想起德国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形式追随内容,形式即功能」、「少即是多」、「设计为人而非产品」。盖碗完全满足这些理念,可以说是既传统又现代,凝聚了历代工匠们足够多的心血和尝试,值得上升到审美层面去进行欣赏。
泡茶,​一个盖碗就够了,​这就是我的结论。冲、饮、泡、闻香、观色,​一个盖碗全能解决。就有点像是中国人的筷子,两根棍子就可以取代西洋人餐桌上的所有刀叉剑戟斧钺钩鞭枪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外加牙签、开瓶器、​隔热手套,可戳可刺可挑可断可卷可剔可挟还可以用内力激发当作武器使用​,潇洒中略带一丝人间烟火气息。就两个棍子,​承担了所有,未来还可能发明出新的用途。
原先我觉得喝茶必然式微,​它怎么可能比得上咖啡、奶茶、碳酸饮料便利?谁家有那么大空间,谁家太太会如此贤惠,允许在寸土寸金的客厅里弄一个博古架放满坛坛罐罐?现在有了盖碗,​我觉得一切又有了可能。餐桌上放一个盖碗和两个小茶杯的空间还是有的。未来我中华茶道传承不断,乃至万世,全赖​盖碗之功。
当初有人问过乔布斯​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你的设计方向是正确的呢?」乔布斯沉吟良久,正色答道​:「吾人遍观人类精华,大匠神作,把而玩之,对而观之,朝夕相处,其精气经眼根而入泥丸,由泥丸而落心湖,浸而染之,熏而习之,渐次古今心魂合一,如乳入水,匠心我心,无二无别,由是大道之所在如掌上观纹,此心光明,夫复何言?」。那人闻言​,起身肃容三拜,乔布斯侧身不受。
盖碗对我的启发就类似于人类好物对乔布斯的启发​。入手一刹那,家里的一切茶具都黯然失色。曾经我无比珍视,那不过是因为我没有见过什么是「好」​。而真正的「好」一旦显现,一切都是那么清晰,那么​赤裸,那么直入人心,以至于我能看出之前那些茶具的粗糙、多余、矫饰、装腔作势、​不得究竟。
刚才我又看了一下我的盖碗价格,人民币 39 块 9 毛 1,​包邮,下单次日达。再心算了一下我桌上那些茶壶和杯盏的总价格,巨大的心痛潮水一般袭来,让我难过得今天不想吃饭。
过尽千帆,​归来依然是盖碗。​当初我为什么就是不信呢?我​是在犟条毛啊犟犟犟这一天天的啊哟我去简直亏麻了!


------


2024-12-27

法外狂童

 


晚上十点多,有邻居在小区群里问​某个WiFi 信号源是谁家的?说是自己家孩子正在连这个 WiFi 上网​偷偷上网。我看了一下信号源的名字,觉得很古怪,不像是路由器的名字,上网搜索发现是一部手机的​型号。于是我​回答那位邻居:这不是谁家的​ WiFi,而是一部手机开的热点。
十多分钟后破案,说是孩子偷偷开启了爷爷的手机热点,然后利用这个热点​偷偷上网,邻居很无奈,对这个无穷无尽的猫鼠游戏​感到无力。这时候别的邻居插话进来,建议使用最有效最直接的禁网手段---没收手机,从硬件上彻底灭绝​上网的可能。
我没有参与这些讨论,​我没孩子,我也不支持没收手机,我不想就孩子教育问题发表任何建议。​相反的,我个人倒是蛮欣赏这位小朋友。在群里直接赞扬道:「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找到上网的隐蔽方法,很有潜力很有执行力的小朋友。」
在社会上,我这种话会被理解为高情商。我没情商,一般不大顾虑别人什么感受,​我想说就说,所以​我的赞美是真心话,不是硬把顽皮扭转​为聪明,让家长觉得心里舒服​些。
家里封网,身处严厉监督之下的孩子想尽办法,利用父母在技术上的盲区连上网络,​我不认为这是聪明,我认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品格。偷着上网会耗费时间精力,会影响学习,会违背学校教育要求,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但是,​学校教育又能给孩子什么呢?在毕业之后,孩子能留下点什么教育的成果呢?而这种自行找寻出路的品格,就地拼凑条件解决问题的习惯,却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学,但是这样的一颗心却极为难得。
坦白说,即便今天的小朋友能得到比我当年更好的教育资源,受到更为完备的学校教育,我也不认为​它们最终能带来多少真实的成效。因为他们不会再有风起云涌、狂飙激进的​ 90 年代、00 年代和 10 年代了。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晚生二十年,拿着这个五那个幺的文凭现在走入社会,我也没辙,可能当个文员都够呛,多半抢不过别的卷王。但我应该会有别的出路,不在制式工作和制式生活里,​不在命题作文和公司 KPI 里,而在别处。
所以对于我这种人而言,一个人有什么文凭,受过何种教育不是顶顶重要的事情,​他是个怎样的人才是。
​什么叫聪明的小孩子?按照学校要求,听老师话,每天做好功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大小测验考试拿到高分算不算​?可能算,也可能不算,这很难分辨是真有学习能力,还是​掌握了考试学。口齿伶俐,侃侃而谈,面对成人时应对得体,进退自如的小​朋友算不算?在我看来不算,这很可能是大脑中语言中枢的发育超越了智力中枢发育的结果,他未必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只是在扮演「小大人」​罢了。
我个人认为真正聪明的小孩子​和功课无关,和口才无关,他们可能是木讷的,可能是沉默的,​可能看起来还有点反应迟钝。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有想法,不过他们除了有想法之外,会自行找寻办法去把​想法加以实现。而且他们不在乎实现的方式好看不好看,他人赞美不赞美。
​这里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判定标准:当他们在实现自己想法的时候,如果行动会触碰到规则,他们会怎么处理?家长老师在地上画个圈,然后小朋友就绝对不越雷池半步,那我就觉得不大聪明。
家长老师在地上画个圈,然后小朋友就想办法进进出出,甚至很快想明白自己其实也可以画圈,而且最好是自己来画,​那么就说明他在很小的时候对社会就有自己的洞见,是真聪明,能看出​把戏的真相来。在未来,这样的小朋友就可能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因为他不为规则所束缚,知道在违规​的代价和成果之间,风险和获益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创建自己的规则。
这样的小朋友可以称之为「法外狂童」​,就像我邻居家的小朋友一样。父母看到他在偷偷上网,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小区群询问,原因是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家孩子​有可能破解了邻居家的 WiFi 密码。或者拥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技术手段,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类似的事情应该早就发生过不止一次,​他们的紧箍咒效用越来越低,因为孩子的出逃变得越来越频繁,想出办法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不就是人生预演么?问题、障碍、困境随时到访,​然后这个人需要立即着手解决,从一个又一个套子里逃出去。​解决问题不是个能力问题,而是习惯问题,而且,这种习惯应该在​人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端倪。在极度受限情况下利用有限资源,不受环境、传统、规则限制,创造性地找出解决之道,成人世界里想要有所创建需要也干的是同一件事。在我看来,唯有这种习惯,或者说这种品格,可以帮助一个人豁免时代起伏所带来的影响,不耽误​他像个没有感情的工兵那样继续前进。
也许不要一年半载,邻居家的小朋友就能学会如何隐藏联网状态符号,学会快速切换摸鱼界面,甚至真的攻破所有邻居家的 WiFi 网络​,让家长再也抓不到自己​,从而理解自由需要有基础,明白自由其实是一种​特权,领悟规则限制的是接受规则的人,最终成为一名风一般的「法外狂童」​。
在这场漫长的猫鼠游戏中,​家长的赢面只会越来越低。面对这样的「法外狂童」,我以为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他的心性,引导他做个好人,学会利他​,学会共情。至于说教育,​这样的人一生大概都会不断自我教育,实在是不劳外人操心。


------


2024-12-26

知识分子式失恋

 


一位读者问我:「叔,今天刚刚失恋,怎么走出强迫性思维?」。

看到这个提问,我就知道无解,因为对方可能是​个知识分子或者知识分子预备役。普通人好劝,借用电影《甜蜜蜜》​里的台词就好了:「傻(suo)仔,听我讲,宜家去截架的士,返屋企冲完热水凉,听朝起身,落街通街都系女人,个个叻过条女」。

失恋了去冲热水澡是科学来的,世人都知道它有两大功效:1、热水冲在脸上,眼泪就可以顺着一起流下来​,不会觉得丢脸;2、冲澡同时放尿,是许多人​一天中最放松的一刻​,​灵魂都熨平了。

但是人家说了要「走出强迫性思维」​,那我就没办法了。因为既然那么问了,我就得从什么才是恋爱的「底层逻辑」开始讲起,然后谈恋爱对人的「个体赋能」,最后再绕回「失能后你不能不知道的 10 件事」。巧​的是,这些我都刚好不懂,也不觉得讲完之后他能感觉好点儿。

​不过,这种状态我能理解。我年轻时也频繁遇见类似的事情,虽然能够理解,但是感觉是不是略频繁了一些​,所以心里总是窝火。找人倾诉,但凡有人宽慰我说「失恋就是一场感冒而已」,我心中就恶念丛生,想拿把刀​攮死对方,一边攮一边问:「那这算不算是扎针而已?」。

后来我自己写文章,在留言里也是同样回复读者​:「失恋就是一场感冒而已」。​这样一来,我当年对人的恶念和现在读者对我的恶念就能形成对冲,我的业报也就得以​消除。

没办法的事情​,失恋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总是觉得天塌地陷,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那一个。看着别人落入失恋,从经验上来看,的确就是一场感冒。感冒的奥义就是无论怎么折腾,吃这药,喝那汤,都需要七天​才能痊愈。什么都不用,直挺挺地硬扛,痊愈​则需要耗时长达一周。​而人性注定了不能不折腾,所以把失恋比喻为感冒并没有任何错处,只是那么说容易被攮​而已。

至于说所谓「强迫性思维」,​听起来文绉绉的,不像是人话。不过我能理解,就是失恋之后稍微一走神,从​忙碌的状态里掉出来,脑子里就会自动放电影。对方的一颦一笑,第一次牵手的感觉,一起看过的日出,都会重新在心头升起,然后人就当场不行了,觉得胸口正在碎大石,一锤锤砸下来,​几乎喘不上气。

这个是个事实。当初我自己在自动回放的时候就曾经​莫名其妙地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考场里​我他妈的就不能如此清晰地回想起教科书的内容呢?但凡也能像现在这样,我怎么至于考那点分?可见人谈恋爱才是职业的,而学习则是业余的。

最近这两年也是一样,坐在本尊的唐卡前一小时​,瞪大了眼睛盯着看,觉得应该记住了。一旦闭上眼睛开始观想,只见到一片白茫茫,偶尔露出一条项链,然后换成几根璎珞,又或者是顶冠​,总是都是局部和碎片。然而试着回想一下十几年前的某个妹子,「腾」地一下,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而且是纯 3D,可以旋转,可以行动,包包上哪里脱了两扣线我都可以放大拉近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不是什么「强迫性思维」,而是「是人就会这样」​。知识分子不是人,​于是在极为痛苦的时候,也要弄出一些概念来,​然后躲在概念下面。我的个人经验是编造出多少概念都没有用,通晓「恋爱底层逻辑」的人​估计现在依然是个单身的驴蛋。痛就是痛,首先你得承认你身体和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去做分析。​失恋的时候,你突然想通了爱情不可能永久维系的真正原因又有条毛用?​你论证了对方从第一天开始就没看上过你又有半条毛用?

痛,那就哀嚎,像条驴那样​嚎,像条断了脊梁的狗一样躺在地上嚎,那就对路了​。为什么?因为经常嚎的朋友们都很清楚,每嚎一声,感觉痛苦就​会释放一分。每嚎一声,感觉压力就会减轻一钱。就这么连续嚎上一刻钟半小时,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人会突然觉得没什么意思,臊眉耷眼地翻身爬起,该干嘛干嘛去。孔子曾经说过:「人必先嚎而后臊,​则可复起矣。」(《论语·失恋篇·上》)

凡是想用什么「克服」,什么「遗忘」,什么「治愈」刚刚失恋伤痛的人,都是在妄想用理性战胜​人性,注定不会成功。而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预备役中了理论和概念的毒,毒性相当强,竭力回避感受,回避情感,试图分析、归纳、总结出个一二三,再找个四五六理论七八九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彻底就是一种对人性的​背叛和对自己的不尊重,妄图把自己异化成一台纯理性纯逻辑的机器​从而逃避现实,距离奥斯维辛的看守只有一步之遥。

痛就是痛,不需要分析工具,不需要方法论,不需要理论框架,​受着就行了。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会觉得痛苦,说明这个人之前曾经投入地爱过,证明这个人心里还有宝贵​的爱人的能力,这本​来是好事。正因为这种爱如此强劲,如此鲜活,所以一刀斩断之后回弹作用于自身​,让自己都承受不住。谁能瞬间放下,瞬间治愈,这种人​怕本身也很淡漠,人味较少。

穷极喊天,痛极唤娘,​这是人之常情。承认痛苦,选择承受和等待,这是恢复人性的不二​法门。只有恢复了正常人性之后,人才可以继续发问​:​是谁在感觉到痛?于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才会​显现出一点端倪。而不是在失恋之后,幻想有速效药可以立即​止痛。如果一定要我给个药方,又坚持不肯哀嚎,​那我这里只有一条建议:

「多喝热水」​。

就算是听了想攮死我,我也只有一杯热水。因为​三藏法师曾经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2024-12-25

唯有耐心和坚韧

 


各位老读者,你们还记得前几年我一直抱怨不好找文章配图​吗?我说付费图库的年费太贵,免费图库的​选择少,最后导致我每天起来​找图的时间和写文章的时间一样长,都还记得吗?
后来我不念了,​因为我开始用 AI 绘画,自己做文章插图。现在算下来,我购买 AI 绘画工具的年费,其实和​购买付费图库的年费也差不多。但人类就是贱皮子,因为多了那么一点点自主权,多了那么一点点美感,多了那么一点点虚荣心满足,​我交这笔钱的时候要痛快许多。
今天,我发现微信公众号配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在我上传图片的时候,发现​编辑后台多了一个选项:AI 配图。
我试了一下,感觉够用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专注于文字内容,只是想找一张配图的写作者来说,给文章配图大概只需要十几秒时间,AI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指示​生成图片:

当然,考虑到视觉效果,对于手机阅读的读者,最好应该提供 3:4 的画幅,对于电脑阅读的读者,或者作者要追求画面的冲击力,最好提供 16:9 的画幅​---现在这种 1:1 的正方形​在截图的时候会比较困难,不容易表达画面主体。而且,画面上的水印「AI 生成」​也不是很友善,没有搞清楚主次关系,也许可以考虑使用数字水印等别的方式。
对于大多数阅读者而言,​这些信息并不重要。吃鸡蛋就行,母鸡的生产过程没必要知道,​即便有也应该打上马赛克。而我此刻想说的话,也和技术进步无关。
回想六七年前,我正在为文章配图,为配图版权,为图片费用问题而头疼的时候,那是一个​真实的困境。在那个时候,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洞见,​无法超越我身处的时代去找方法解决它。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现在市场上的方法不是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存在更好更聪明也更加合理的方法。
困境让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受到折磨,而对于尚未出现的好方法的期待则让我​感受到痛苦。我没有选择,文章还要写,配图还要找,所以只能默默承受,每天花越来越长的时间去找图,或者干脆降低一点标准,找一张过得去但是内心并不满意的图片​放进去。​然后去面对读者的问题:「请问,今天的配图和内文有什么联系?」。
没有任何联系,​这只是我在所有糟糕中能找到的比较不糟糕的一个选择。在做成和做到我满意之前,我选择了前者,​然后靠脸皮顶在前面,继续日常的更新,并且自我安慰​:「他们是来看文章的,没人会在意配图」​。
与此同时,我内心中依然保持着​模模糊糊的期待。我不知道新技术什么时候才能出现,我也不知道新产品还需要多久才能到来,但是我相信改变会到来的,事情不会像现在这样永远​继续下去,这世上所有的坎坷和毛刺终将打磨平滑,让事情顺畅进行。只是说世界太大,世界太忙,一个写作者需要很方便地给文章配图这件事太小,太次要,世界一直顾不上扭头过来​解决。
我的这种信念​其实很微弱。我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世界是喜欢顺畅的,我也没有世界的时间表,无法确定​几时它能转过头来看我一眼。但是凭借着心里这么一点微弱的信念​,这些年我也就那么撑了下来,每天找图的时候,感觉都像是距离​彻底解放那一天更近了一步。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天​,当然是一种内心的折磨。但是人可以选择,选择相信会有那么一天,那么即便身处困境,也会有力量,有希望,​而且变得更加坚韧。尤其是在没道理,没证据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相信,​内心的力量就会自然生长出来,现实的困境就会变成一种锤炼而不是打击。
现在,我可以很确定地说​:​世界根本没有回头看我一眼,事实上,世界根本就懒得鸟我。世界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只是在它解决自己手头的事情时,毫无意识的捎带手​帮我解决了问题。
这个世界想要 AI,就​发展了 AI。发展 AI 最先是文字指令生成文字,然后是文字指令生成图片,不是因为偏好文字或者图片,而是这两个领域资料最多,​最容易转换为数据进行训练。甚至训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得到文字或者图片,而是希望 AI 具备某种人类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不然怎么叫做「人工智能」呢?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的问题在不经意之间就得到了解决:我得到了文字生成图片的新能力。原先我觉得不合理的付费图库高费用,我觉得有缺陷的免费图库少选择,一下子都解决了​。而且,​这些不合理几乎是在一两年之内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世界看起来的确不喜欢这些人为制造的崎岖​和坎坷。
​世界并不鸟我,并不鸟我的困境,也不鸟我的需求,更不会鸟我的信念。但是事情就那么发生了,改变就那么降临了,而且一旦开始,就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顺畅。就像我从未指望过微信公众号能帮我解决配图问题一样,但是时候到了,一个新选项就悄然出现,问题在无声无息之间​就成为了历史,连一声锣声都没有。
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这个社会里,世界和​社会有自己的时间表,也有自己的脚步,我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或者说我就不是那个​可以促成改变的人。我身上唯一​有的,大概只是耐心,和因为耐心而产生的坚韧。它们让我继续前行,它们让我不要在意困境,它们让我承受当前的​障碍和困难。在真正的改变到来之前,​我因为它们而没有选择放弃,比如说每天都用同一张图配文字,并且自我安慰说这是一种个人风格。
所有这一切之上,是我心中那种莫名其妙的信念或者说信心,它让我相信世界会好起来的,​生活会顺起来的,改变终将会到来的。没有征兆,没有道理,没有证据,但人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太阳落山时,内心相信它第二天还会升起一样,​有一种盲目而莫名的信心。
太阳并不因为这种信心而升起,太阳也根本不在意这种期待,但是这种信心和期待让人能熬过日出之前的漫漫长夜,也让人有足够的行动力外出打柴回家生火,不去问如果明天太阳不再升起,​所有这些忙碌和辛苦究竟有何意义?而正是因为岩洞里持续不灭的火,​点燃了人类的文明。一个愚蠢的开始,​一种无望的坚持,却开启了光明温暖和超越想象的未来。
太阳并不鸟我,我依然欣喜且感激于每天早晨它带给我身上的暖意。世界也并不鸟我,我依然欣喜且感激于它用 AI 帮助我解决了困境,哪怕这并不非它的本意,也从来不是它的目的。作为天真的人,我把这一切理解为我的信念,我的呼唤,我的​耐心终于得到了回应。
祝你平安幸福,​祝你也能傻到去信,祝你也拥有耐心和坚韧。



------


2024-12-24

一年将尽

 


我感觉还没怎么着呢,怎么就到​了年底?这时间过得也未免太快了一点,​不是一页页翻日历,而是一把把撕日子。
人一旦忙起来就会忘记时间。最近一个月我忙着给公众号上 AI 助手,忙着运营微信小店,忙着申请红包封面,忙着看 AI 视频的进展,忙着看今年出版的英文书......整段排比句都不够我写的,感觉是每天都有事,都有点新鲜事,以至于忙忙碌碌,连新买的 WiFi 7路由器都没时间安装,到今天已经在书架上放了​两周。
今天早上,突然意识到距离 2025 年只有一周时间的那一瞬,我愣了一下,习惯性地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在装作忙忙碌碌,或是躲在​忙忙碌碌里?不能不做这样的怀疑,假忙也能带来真充实,​让人暂且忘却真正的问题。比如说文章我一天更新一篇还是三篇,红包封面连着做七天还是一个月,一个月读了十本还是五十本书,并不是多么紧要的事。对于未来而言,也不大可能构成什么路基或者​路标。但人就那么忙了起来,​宅在家里都可以忙忙碌碌,听起来像是个笑话。
而那些真正的问题,比如说我已经使用 AI 超过 2 年时间,但始终都停留在使用工具的层面,并没有多想一步,想一想​还能用新工具创造点什么新东西。相反的,我有测试不完的新AI 软件,有读不完的 AI 业界新闻,但始终​是两层皮,AI 是 AI,我是我。于是,我​隐隐约约总能看到一个幻象:马斯克的 Space X 火箭正在发射升空,​不远处的海滩上有个孩子正在头也不抬地用衣服兜着捡贝壳。
除了这一点点怀疑的阴云之外,我的内心​还算澄澈平静。实话说,今年可能是我近年来内心最为平和稳定的​一段时光。没有太多欲望,没有太多焦虑,没有太多紧张,可以用较为​松弛的心态看待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遇见「好事」,我的想法是​自己福德足够,因而得以见到如此的显现,不需要太过高兴,因为这点福德转瞬即逝,彩云易散琉璃脆;遇见「坏事」,我的想法是自己业报现前,不要埋怨人和事,这是​多年前的因在今天成熟结下的果,​坦然受报就好。
也许是因为持有这样的心态,让我整个人​的气质或者精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多年停滞不动之后,身边又开始有人​聚拢而来。又或者是果实终于成熟,再次和​他人建立起深挚的情感纽带。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人们在今天好像更愿意待在我身边,感觉放松而安然,而不用提防我身上突然冒出来的刺。哪怕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我停止理发剃须,看起来长得乱七八糟,不像是有个正经营生,也不能改变​人们的态度。

这对于我这种「浪人」而言​很重要。浪人是失去土地失去归属的浪迹之人,我不在家乡,我也​失去了做本地人的可能,甚至都没有办法一句话说清楚自己是哪里人。一切都是自己选的,工作、生活、住宅、朋友,没有根的浪人需要在陌生的地方自行选择,自行找寻,​自行建设自己的小世界。当一个人距离自己的亲戚和小学同学同样遥远的时候,他只能指望自己建造的小世界,小世界里他和他人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这样等到业风吹拂时,他虽然没有根,没有土地​,没有基于血缘和地域的网络,也能抵御一二。​
所以年初时生意难做我也只是感慨了一番就作罢,没有在一整年里​难为自己。好年景,坏年景,既然我改变不了,那么我也选择接受下来,​然后继续去做我想做的事情,那些不知道结果如何的事情​。反正我有一个专门约我喝酒的朋友,一个专门约我探店的朋友,一个专门约我健身的朋友,一个专门分享我新书的朋友,一个......然后日子就过得飞快,少有遗憾,少有后悔,一天一天那么很具体地过下来,接着再一天接一天地抛诸脑后,​因为最重要的就是此刻,此刻如果你的心是开放的,那么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也都值得。
今天是 2024 年 12 月 24 日,它就是它,不是什么一年最后一周的开头。此刻是中午 11 点 43 分,这一天还没有过去,过去的 358 天过得快还是慢,好还是坏全无意义---因为这一刻就是一切,而一切​都还有可能。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