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浮云何足问

 


古诗词里关于浮云的诗句很多,王安石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上层​」,陆游有「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李白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我个人更喜欢王维的那一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写这一句的时候,应该是在强压愤懑之情,但我就当是他建议大家好好睡觉好好吃饭来理解。

​世事动荡不安的时候,那些高敏感的人就会很难受。忍不住去刷新闻,忍不住去想未来,最后又全落实到担心焦虑​这些情绪上去,想着这个世界乱七八糟,一惊一乍,今后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才好?

我个人有一个理论,​产生于 2006 到 2007 年间。当时我在昆明的《春城晚报》大厦楼顶,非常高的一栋建筑,站在那里眼前全无遮挡,全市风光一览无余​。然后我看到四周都是塔吊,到处都在大兴土木。于是我就想​:这里是我的家乡,但是它正在飞速地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以我的意志和好恶而改变,事实上,我对于这种家乡的消亡无能为力。

从那时候起我就渐渐醒悟,​人活在这个世间,大部分时候只是世事的观众。舞台上总有不同的演出,人也总是忍不住被那些演出吸引全部心神,但绝大部分人都不在舞台上,而是在观众席​坐着。作为观众,全情投入剧情也好,原地打瞌睡也罢,演出都在自顾自地继续​。要是把舞台上的一切都当真,都要去在意,那就会很苦。就像是我面对着林立的塔吊,嘴里全都是苦涩​:「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的家乡​?」

家乡从来不是我的,我所拥有的只是记忆里它曾经的模样。如果我固执地认定它就应该和我童年时一样,而且永远都是如此,那么我的目光就永远不能从​所有的工地上移开,随着一砖一瓦的消失而​悲伤不已。

这个世界也是同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投胎来地球,只是​一旦入胎就洗去了记忆。出生之后为了防止大家记忆恢复,世界就开始重建另外一套认知进行灌输。比如说舞台上发生的一切都很重要,需要盯着舞台​表演目不转睛地观赏。害怕大家走神,又给观众席上的所有人安排了绩效考核,教会大家​力争上游,像是对付拉磨的驴子一样,用​世俗成功的胡萝卜吊在每个人的脑袋前面。最后,再把舞台发生的一切和那根永远吃不到的萝卜绑定在一起,这样大家就会一直看下去,觉得舞台上​的演出真的不能再真,和自己的关系再紧密不过。

而世界就靠汲取这些注意力而运转,​有点像是宫崎骏的诡异动画片。

但所有人​也都知道,在观众席上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只要你不专注于舞台,那么你可以喝饮料吃零食玩手机,伸手抠脚低头聊天转动脑袋放松全身,还有些人还会趁着灯光暗下去的​时机,赶紧和身边的人相互摸来摸去---舞台上精彩与否,其实都不影响你去做这些事,全看你认为哪一样对自己更重要​,自己究竟更想去做哪一样。

其实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很多次。人们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历史不也是同样?只是它的复读水平要更高一些,不是原字原句复读,而是​使用类似的韵脚一再重复。从欣赏表演的角度来看,这叫做戏码有限,无限加演于是​无限重复,无限重复​于是总让人总感觉似曾相识。

回想一下今天文章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关于浮云的古诗。​浮云来又去,为什么那么多伟大诗人都会写浮云?​是不是他们也一早看出来了点什么?为什么不是写富贵如浮云,就是写​世事如浮云?

我想,​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并非是浮云,而是浮云背后的天空。天空中会有云朵,会有雾气,会有扬尘,还会有日夜的变化。但即便最愚钝的人也能够推理​出一个事实:所有这些变化都不是天空本身,都是在天空中显现的暂时现象。天空自身不会因为这些现象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它总是透明澄澈的​,这一点​从来如此。所有这些现象来了又去,天空却依然是天空。

所以,看到浮云的时候,​如果自己更为强烈地念及天空,​那么内心就会获得安然。如果自己更为投入于​浮云的变换,那么内心就会获得更多躁动。但是,看浮云这件事本身不就是坐在观众席上的福利么?那你坐在座椅上,​没事跟着飘什么飘呢?有那时间不如仔细回想一下,自己这一轮投胎下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为了看演出做粉丝。

浮云何足问,你来是干嘛?你肯定有一样值得​投入其中的使命存在



------


2025-04-09

恋物

昨天晚上,翻到一个贴吧神贴,发帖人在十五年间通过同一条帖子记录自己玩过的文玩。从最初的一条单圈凤眼菩提开始,他盘核桃,盘葫芦,盘松石,前前后后几十样东西。每样东西时隔几年都会再次出场,可以看到颜色、光泽的变化。而这个人呢,十几年间拍摄的场所从一处工地去到另一处工地,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一开始我很想笑,因为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我看来既不美,也没有多少品质可言,想不通他为什么那么喜滋滋地整天盘玩。尤其是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差不多有个三四岁小孩那么大,这玩意儿说是要用手盘,我很难想象后面的工作量,也不理解抱着这么一个东西用手摩挲有什么意义。
但是看到第七年第八年之后,我的笑容消失了。因为我看得出来,他发帖不是为了炫耀藏品,也不是为了证明技巧,而是纯粹地做记录,记录自己的热爱,以及这种热爱在时光之流中如何带来的变化。一个人这样全心全意,坚持不懈地玩,那么这些玩意儿究竟美不美,这种盘玩究竟有没有意义,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
而且在这十五年间,他的绝大多数收藏他一直都保留着,中间也许会放个两三年,但总归是要翻出来,再次盘玩到发光发亮。这和那些玩一样扔一样的人很不同,长情在这个时代是一项很珍贵的品格。十几年带着这一堆东西辗转于各个工地,意识到这一点时,让我颇为动容。想到世间还有这种人存在,也让我感觉无比宽慰。
还是在昨天,在我谈蓝牙音箱选购心得的文章下面,有位读者贴了一张自己家音箱的照片给我:
去前年我自己发烧过一段时间HiFi音响, 图片里音箱喇叭的奇怪形状让我 立即意识到这是一对很古老的英国箱子:AE100---1995、1996 年的风云产品,于 2002 年停产。大多数读者可能对这张照片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我在瞬间被深深打动。
因为那是一间很漂亮的音响室,从墙上的装饰就知道,它是专门用来听音乐的。如今房价那么高,专门在家里开辟一间房听音乐无论怎么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这样的一整间房,墙上还有专门的音响定制电源,为了什么呢?为了一对三十年前的旧音箱。
随便换任何一位音响发烧友,同样是拍摄他的音响室,肯定不止这一对箱子,会有落地音箱,会有低音炮,中间的架子上也会层层叠叠堆满巨大的前后级放大器、解码器、CD 机、黑胶唱机。而我在这张照片里没有看到这些东西,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为了自己小时候的爱物,专门打造了一个房间,就像是一间 AE100 的陈列室。
我不会蠢到去问它音质究竟有多好听,或者性能究竟有多强悍。因为这已经超越了商品的概念,超越了参数的概念,超越了音乐的概念,甚至超越了这对 AE100 自身---这一切应该是为了保存当初相遇时候的那种美好感觉,也是为了纪念这三十年共同度过的岁月---不是所有的 AE100 都会值得这样的待遇,必须是这位读者当年买的那一对---对于这个人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别的音箱。
恋物,两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毫无疑问的恋物。虽然我受到的教育是尽量不要对任何东西产生依恋和依赖之情,以免产生执着和贪婪,在红尘中整天纠缠打滚放不下。但我还是很尊重这两位网络上的陌生人,他们对物品的喜欢似乎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首先,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喜欢这件事,这本身就很难得。大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真心喜欢与否,他们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通过具体的物如何去判断自己。其次,即便是对无生命的物品他们也体现出了自己的长情。你很难说人们的喜欢是真正的喜欢,因为他们总是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随时陷入喜欢,随时伸手攫取,同时又随手抛弃,永远在奔向下一个的路上。个人选择无可指责,但一想到自己生存在这样的一群人中间,我还是偶尔会觉得冷。
最后,他们对物品的喜欢,他们对物品的长情,又让他们避开了贪婪的陷阱。那位十五年神贴的作者,并没有在文玩的路上成为所谓高手,一年比一年玩得更贵更深,像是把文玩变成了一种打怪升级。而那位 AE100 的拥有者,她到今天都有那么一间空空荡荡、清清爽爽的音响房,并没有弄一墙各种喇叭听同一张 CD,追求所谓「更好」的声音,反反复复做​比较。
我猜他们都在自己的爱物中得到了许多快乐,而且内心并无焦虑紧张,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很可能得到了内心的丰盈和自由。他们没有役使占有物品,物品也没有控制征服他们。​那么,在所有的恋物中,我个人支持这一种。

------


2025-04-08

我的蓝牙音箱选择心得

 


我的蓝牙音箱选择心得​其实一句话就够了:不要上电商平台搜索,​不要上电商平台搜索,不要上电商平台搜索。
这是因为电商平台上隐藏着一条肉眼不可见的消费引导阶梯,你一开始定好了预算是 500 元,等你一旦开始搜索,平台就会通过相似商品算法推荐,商家就会靠商品详情页介绍,把你一步步引向更贵​更高端的产品去。而且,每当你决定了某一款之后,很快你又能发现​另一款更好的,更美的,直到你​完全无法承受它的价格。
最后,你不得不往回走,买一款你需要咬咬牙才能买得起的​蓝牙音箱。但你心头的那颗朱砂痣稳稳地还在。于是,买回家之后第一时间你就觉得有遗憾,忍不住去一想再想那一款完全超预算的​美物,放不下,根本放不下---电商平台它们就是这样毁了你的幸福和快乐,你花了钱它们都照样毁​。
除了电商平台和商家,​消费者也是帮凶无疑。习惯网购的朋友都明白,初步选择了一款商品之后,我们一般都会去翻一下商品评论和返图,还会去​翻一翻问答区。在问答区里,你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回答:这款产品是纯垃圾,和 XX 相比,什么都不是。或者是:你想要达到 A 效果,这款产品肯定不行,你得去用 B 家的​ C 产品。于是,为了看看 XX 或者是 C 产品究竟厉害在哪里,你就得到了路引,通过肉眼不可见的消费引导阶梯继续向上攀爬。
消费指引阶梯的全部奥妙就在于不断增加你的选项,让你无所适从,永远遗憾,不停购买升级产品,所以,作为消费者我的选择就是通过不断明确自己的需求而缩小范围和减少选项,这样选择出来的蓝牙音箱​自己也会发自内心地觉得满意。
那么,如何聚焦呢?
首先是使用场景,你得明确自己​需要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蓝牙音箱?是放在电脑边上?是​放在床头柜上?是放在客厅里?​是不是需要带进浴室泡澡?还是打算​出游的时候随身携带?
场景一旦确定,​很多原本看似成立的选择就不成立了。比如说你就是要泡澡的时候听,那么不防水的音箱就完全不能选​。再比如说你要带着出去​游玩,那么体积和重量大的音箱就根本不需要考虑。而电脑桌空间有限,客厅里可以用的大音箱在电脑旁边能不能找到足够空间摆放,​你自然会有答案。
然后是个人偏好,你得明确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或者说,你具体用蓝牙音箱来干什么?有的人喜欢听歌,也就是说需要音箱对人声的表现力要好。有的人喜欢听古典音乐,那么对应的音箱要音域宽广,对声音的表现细腻​真实。还有的人喜欢摇滚乐或者电子乐,那么就肯定需要一款低音强劲清晰,功率较大的​音箱。当然,最多人就是为了听个响,什么声音都不挑,那么也需要一款表现力较为平衡的音箱,起码不要有严重的失真。
现在你有一个具体的场景,还有一个具体的个人偏好,靠这两点就足够可以锁定某​一个特定的蓝牙音箱品牌了。比如说喜欢摇滚乐的人会偏向马歇尔家的音箱多一些,喜欢人声的人会偏向 B&O 家的音箱多一些,喜欢强劲音乐又喜欢出游的人那么肯定会偏向​ JBL 家的便携户外音箱多一些。
选定特定品牌之后,最后就剩下预算一件事。在 1000 元以下,几十和几百的蓝牙音箱​听起来的确差别很大。但是在 1000 元以上,价格上几百块钱的增幅,所带来的感知差异并​不明显。所以,那种「如果我再加 500」、「如果我再加 1000」,就能够......的想法​我个人并不支持。​加了也就那样,不大可能有质的改变。而如果加更多,那也许只是为品牌溢价而付费,并没有​买到多少实际价值。
所以,​我个人的原则是​:放弃幻想,锁死预算​。定了 500 就是 500,定了 1500 就是 1500,别想着再加一点换个更好的,​那条阶梯向上无限延伸,靠的就是这种想法。唯一可以破例的地方是服务,就是说,如果官方店或者大渠道商价格要高一点的话,为了售后​服务和维修一类的事情,是可以考虑追加一点预算。
场景、个人偏好、预算,三者加起来,已经可以把选择范围压缩到一个相对省心的程度​,思考这三者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清个人真实需求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旦想明白了个人需求,那么选择上就会相当明确。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个人审美​。即便到了下单之前,​它依然会造成麻烦。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这种事情,相当主观,同时​也相当有弹性。
的确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屎状的巧克力,​也有很多人只要是巧克力就行。​对此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深深祝福,反正我个人是不想在那条​阶梯上继续攀爬,我是来买机器听音乐的,​不是来爬楼梯锻炼手机屏幕的。世间没有那么多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好事,对此我很遗憾,但这就是世界​。

------


2025-04-07

既然大家都以为我在谈股市

 


今天早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一次成功逃坑》。许多读者看到标题连鞋都顾不上提就一头冲进来,以为我是在谈股市,讲述自己提前清仓的​亲身经历。

看来大家很关心股市,那么这一篇文章不会有任何误解,​就是谈这个话题。

上周我读了很多篇文章,看过各路人马对于川普政策的分析,对于全球股市的分析,对于未来全球贸易的分析,​什么声音都有,什么观点都有,很是热闹。看完之后,越发坚定了我的​想法:​没有人知道。

所有的推演,所有的模型,所有的观点都是猜测,没有人知道川普下一步要干什么​,所以,也没有人​知道股市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上周他可以针对全球开征关税,下周也许他会发布各国输出美国的出口配额,​谁知道呢?他是一位即兴表演的大师,想一出是​一出。

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这个现状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公平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哪怕是川普周围的亲随,目睹了政策的诞生但也未必能正确推演​未来的实际演进。所有地球人都陷入了同样的巨大不可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目前都看不出​对或错。上周赌黄金会持续上涨的人​们,应该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现在的情况是总是要等事情真实发生之后,​大家才开始寻求一个临时的解释,就像是世界已经崩坏了,​人们疯狂地在对着碎片打补丁,试图拼凑起碎片来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后面究竟有什么逻辑线索。

坦率说,我不懂股市,也不懂经济,我只懂一点历史和一点点​人性。在这个早上,许多人感觉到自己在受苦,并不单纯因为股票大跌所带来的损失,更多的痛苦来自于不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世界「突然」变成了这个样子,以及​世界还要像现在这样抽风多久?

从历史上看,​股市暴跌总是会发生,但是它也总会过去,指数总会回升。我就经历过两次互联网泡沫破裂,​还有最少一次记忆深刻的股灾。但是从人性层面上来看,好像人们又全无记忆,每次暴跌的时候仿佛都是第一次经历,或者第一次确信股市会有这样的一面。我不能批评说人们都在装傻,但我可以说人们偏好​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于是对​任何其他状况都无法接受。

但好像现在大家没有什么选择,川普最起码还可以​这样开开心心地玩上 2 年。如果美国人民​没有失望或者是厌倦,那么他能玩满 4 年。毕竟,美国人民长期抱怨在承受剧烈头痛的折磨,那么多年来只有川普​承认了这种痛苦真实存在。所以,虽然他只是个木匠,但是人民也同意让他用​锯子和斧子开颅治疗一下,这总比一直忍着强。于是,木匠开始​给世界做开颅手术,全世界都因此而感觉到偏头痛。

既然如此,就不用幻想一切只是几周的事,几个月的事,​这是以年来计算的巨大狂暴变化。万一,我是说万一,用锯子和斧头做的开颅手术居然取得了成功,那么未来几十年​这个世界的路数就会​像现在这样继续维持下去。当然,不成的话所有地球人也要陪着一起玩好几年,​共同承受业果,或轻或重​,或缓或急。

所以,可以确认的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极度不确定的​时代。以往的经验,以往的判断,以往的思路,可能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不再成立。幻想世界立即重回旧轨,​这只会让现实的反驳带来更多个人痛苦。就像是现在幻想股市很快完成反转,自己户口的数字​转变颜色,只能让人感觉更加焦虑不安一样。

而从朴素的人性来说,大多数人的人性厌恶​不确定性。那么,在一个极度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极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估计大家的选择都是一动不如一静,更不愿意下场买入,​而是选择抱着手在一边看。如果你此刻担忧股市,那么,未来​也许你还有更长的时间需要去担忧它的冷静和克制。

我看了许多分析报告,你持有很多股票,​那又如何呢?世界正在被一股蛮横而强大的力量所引导,​变成完全陌生的模样。我们能改变什么吗?或者说,我们能​有选择吗?又或者是说,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理论或者标准吗?世界在重构,新理论会在重构完成后出现,标准还要​再靠后一些。那么,我们第一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方向一无所知,第二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本身无能为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意区区股市这一个变化指标呢?

当然,听到一个人成功提前空仓的消息,大家就此不断讨论,或者听到一个人成功深套的消息,大家就此不断讨论,都会​通过这种讨论释放一下内心的压力。虽然事情和事实没有任何变化,但是通过反复地讲述过程,反复地讨论结果,还是​会让人感觉到轻松一些。我完全能够理解,自从人类在山洞里点起篝火来,人们就是用这种围坐讲述的方式抵御内心对危险和不可知的焦虑、​紧张、恐惧。

但我个人认为,真正起效的还是篝火带来的热量,还有​烤肉带来的焦香与油脂。在山洞外面的世界已经大雨瓢泼或者是山洪泛滥,焦虑、紧张、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专心烤火吃肉能够带来一些切实​帮助。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不需要你同意正在到来,但是肉​再不吃就彻底焦了。

我知道,许多人现在特别需要听到某种斩钉截铁的断言​,世界必将这样或者那样。无论好坏,只要给出一点确定性大家就要围上去猛吸,​恨不能直接静脉注射,于是就觉得心安。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一战二战的时候全世界打得如火如荼,但是该种花的人还是在种花,该​喝茶的人还是在喝茶。一旦接受了「世界正在陷入大战」这事实之后,人们除了担忧之外还有很多选择,人们除了战争​之外还有生活。

如同我之前说过的那样,我完全不懂股市,也不懂经济学,更不懂得很复杂的​国际贸易平衡。所以我给不出任何建议,也分享不了任何个人经历,但是我的确从历史书里看到更多变化更为剧烈的时代,更多个人更加无所适从的时刻,然而这一切全都过去了,毕竟适应变化是人类这种生物最擅长做的事情,​而且从冰川期开始,人类就凭借这一优势逐渐占据了行星霸主的地位。

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现在,锯子和斧头暂告一个段落,那我决定去补个午觉。



------



一次成功逃坑

 


今年京城柳絮刚刚开始飘飞的时候,我成功逃脱一坑。
整个周末我就像是入了魔一样,在网上疯狂搜索和研究家用蓝牙音箱。起因是我把台灯给扔了,床头柜上也就空出一块来,于是我莫名其妙觉得在这块空地上应该放上一款蓝牙音箱,自己可以躺着听音乐。
「可以躺着听音乐」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是红莲业火燃烧,世间除了功德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将其熄灭。我不知道看了多少篇国外音箱和测评网站的文章,分析对比过多少款时下流行的蓝牙音箱,比上学的时候还辛苦。
用了一天时间,我锁定了 Sonos era 100音箱。国外测评网站的一堆编辑选择了它,说它是这个价位上最适合听古典音乐的蓝牙音箱。我习惯听古典和爵士乐,于是我就去查国家补贴,想找一个补贴力度大的省份伪装一下本地人。失败之后,我只是讪讪了五秒钟,又一头扎进闲鱼,准备去那里淘一对二手货。
去到闲鱼之后,搜索 Sonos,发现还有一款 Sonos Five,说是听起来是录音棚品质,比 era 100更好。我就有点生气,觉得海外测评网站怎么也写软文?就用 Grok 做蓝牙音箱比较研究,era 和 Five 究竟哪一个适合听古典音乐?Grok 分析了一堆数据,说 Five 的数据更好,你选它吧。
但是 Five 的价格要贵得多,一只相当于 era 100 一对半的价。我就想着去亚马逊比一下价,也许海淘是个好主意---从这个想法判断,当时我已经烧得不大清醒了,因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川普全球征关税的背景,想什么海淘呢?那是海镰刀。但是,去搜索的时候Google 突然又给了我一条新闻:Sonos 系列产品降价50 美金!
大喜过望之余,丰富的江湖经验自动弹出警告:为什么好端端地却要降价?行走江湖,安全第一,小心驶得万年船,我又跑去查行业新闻,发现是 Sonos 去年发布的App 太烂,用户怨恨无比,导致市场受挫,现在降价是为了提升销售额......我母牛!果然是测评网站无好人啊,降价不更新文章信息,市场受挫照样官方推荐,拿美元英镑的哥们也靠不住啊。
这样一来,等于是一整天的努力全部白费。而且,回到国内电商网站,Sonos 官方降价的消息似乎还没有传导过来,大家还是按照原先的价格高高兴兴地在卖,那我为什么要买?
一切重回原点,第二天我又开始了我的研究工作。这一次我发现了更多平品牌的蓝牙音箱,每一家的照片和文案都极好,每一款都是天上有地下无,过了这一村就没有这一店。而且,很多新品支持蓝牙、Wifi、有线连接,可以组合成为立体声系统,还有自动适应房间音响环境等等等等强悍功能,让我口水满溢,目不暇接,心如猫抓,如痴如狂。
最终我清醒过来,是因为我发现自己正在看麦景图的蓝牙音箱。麦景图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音响功放公司,每一款功放都大到吓死人,价格则让人再吓死好几回,它家的蓝牙音箱RS 150 居然是它们产品线里最便宜的一样。但是,这里的「便宜」只是相对于它的功放机而言,和爱马仕钥匙链的那种「便宜」是同一种便宜法。
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浏览麦景图蓝牙音箱的时候,而且不是因为音质,只是因为喜欢那些蓝色的小灯时,我突然愣住了,问了自己三个问题:1、你是谁?2、这是你应该看的吗?3、你现在究竟想干嘛?
这三个问题如同三桶冰水当头淋下,我的理性终于恢复工作:我是一个家里有很多台蓝牙音箱的人,我在看我认为可以满足我内心贪婪的物件,我想在床头柜的空地上放上一台全新的、完美、便宜的、动听的蓝牙音箱---这种东西我早就知道并不存在,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资料能够找出一台 一对 一对加低音炮 一套来。
被「可以躺着听音乐」这个念头魇住之后,我全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早已经把全家的所有音箱接入了统一的中心控制器。事实上,我走到任何一个房间哪怕是洗手间都可以让音乐跟着我走,无非是切换​不同的音箱罢了,曲子还是同一曲。所以严格说起来,不存在什么床头柜上的空地需要摆放一台新的蓝牙音箱,而是我躺在床上需要选择哪一个音箱播放音乐​的问题。
只是我当初做完了这一切之后,就​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就像是忘记了当初我是如何疯狂搜索和研究,​终于在家里部署起这一套系统一样。我只记得单独的场景,只记得在单独的场景里需要开启一台单独的​机器,于是贪婪之心就​再次袭来,觉得自己​总能找到一款更好更强更美的​蓝牙音箱。这和音箱品质无关,只是纯粹的贪婪,因为几年前我朋友送我的那一只蓝牙音箱​依然可以秒杀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几乎没有哪一款可以和它竞争音质、音域和功率。
今天是周一,我已经退烧,​业火也在昨夜彻底熄灭。打开淘宝京东闲鱼,系统依然在不断向我推荐各种蓝牙音箱---这在过去是有效的,​我看见一个就会去看更多,我拥有一个就会想着拥有更多。但现在不是了,​它们再也不是让我觉得欢欣鼓舞、精神振奋的宝库。
​我在床头柜的空地上放上了一杯水,​那是我早就应该做的事情。

------





2025-04-06

灵魂总是有的

 


我每天使用的 AI 绘画工具 Midjourney 刚刚放出​ 7.0 版本。​用了两天,简直是爱不释手。
一年多两年前,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留言说:「AI 的作品莫得灵魂」​。啥子是灵魂?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有一种模模糊糊的直觉,那就是随着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绘制出所谓「有灵魂」的​图像应该是个时间问题。而且,「有灵魂」这个说法我认为其实是在说​:「它触碰到了我的灵魂」。那么,每天有那么多读者来,​万一就随机触碰到了其中几位呢?
​现在,我终于可以问一句:​今天题图里这张大笑老僧的照片有灵魂了吗?
尝试着用 V7 创造出一批照片之后,我觉得要让 AI 作品有灵魂似乎也不是什么多么​困难的事情。所谓的摄影作品的温度、表现力、精神内涵​等等这些东西,AI 应该比我熟。我自己不拍照,也没去过任何摄影展。但是 AI 应该鲸吞过成千上万张获奖摄影作品,​它很清楚人类,尤其是人类评委的品位和偏好。即便它因为没有眼睛,因此对画面的内容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画了什么,但是它很熟悉​什么才是好的构图,什么才是好的光影,什么才是好的颜色---​算法的奖励机制一直在那么训练它。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类​自身的创造性如何也是需要打个问号的。伟大的摄影大师总是少数,更多人只是在跟进和学习​手法、风格。于是,最终总是会有套路​出现。所谓的「温度」有套路,所谓的「深度」也有套路,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嘴里说那种「有灵魂的好」,应该​也是可以批量制造,反复克隆的。因为从艺术的感知上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他们自以为的那么敏锐。就像是上面这张图一样,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母亲抱着孩子,孩子在怀里偷偷望向镜头。很多人看了会喜欢,​但这也是套路的一种,对应的理论早就解析过母亲、孩子、观众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AI 不需要学习这些理论分析,它通过学习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对套路的掌握​应该超越大多数地球人。反正对于它而言一切都是在计算概率,那么,把孩子的眼睛放在画面正中下⅓之处,这完全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出来​特征:大师经常那么做,出现在这里的概率​非常之高。​AI 不是大师,但是它知道大师的惯常选择。AI 也不是摄影师,但是它​应该早就发现了摄影师们的各种套路。
也不应该指责套路,在我理解里,所谓套路就是经过反复大量验证过的成功创作方式,它能够大比率地获得人群喜欢,而且它的操作成本​很低,效率却很高。专属于一个人的套路叫做风格,属于一小群人的套路叫做先锋,​属于一大群人的套路叫主流,而所有人都会的套路则叫做滥俗。就像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家里都有那种色彩艳丽的仿古柜子,但家具商知道这么做就一定能卖得掉,他并不关心​理由。

那么这样说起来,我觉得​如今的 AI 已经够用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足够了。它知道了足够多的套路,也能按照套路足够高效地生成图片​。随着图像质量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商用级别,我甚至觉得它可能已经达到了拿小奖的水准。
至于说灵魂这件事,灵魂​是个伪命题。多年来,我觉得我的灵魂质量还可以,但是 99.99% 的人才刚刚看到我的肉身就立即转身​狂奔逃命---人们嘴上说是欣赏灵魂,但真正看重的永远是皮相。假设一个男人困在了喜马拉雅山上无法下撤,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最后的告别,只要他身高超过一米八,那么​在自己的灵魂行将毁灭之前他都不会忘记打上括号:我是一名业余登山爱好者(身高 183​)。当然,人们也就会特别惋惜一些,比 1 米 6 的惋惜两倍,比 1 米​ 5 的惋惜三倍。1 米 ​4?1 米 4​ 你登什么山?就不能在家好好躺在抽屉​里睡觉吗?
​AI 绘画有没有灵魂?​我认为是有的,而且是很朴素和珍贵的那一种。它就像是一个忠实的助手,竭力理解你的指令,帮你画出你要的结果,但却没有一丝一毫成为大师的僭越心思。人们反复说 AI 的绘画没有灵魂,意思是只有大师才有存在价值,剩下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普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普通画家还是绘画爱好者,​它们的作品都没有灵魂,​那 AI 没有灵魂就太正常不过了。


------






近期热门博文